7月16日消息,今日下午,极客公园奇点峰会中,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发表了演讲,批判了中国很多公司炒作“独角兽”与“人工智能”概念,认为智能硬件虽然没有迸发,但在正确的路上,认为做硬件赚钱是非常合理的
周鸿祎认为,中国的公司在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上很多创新,但是讲起一些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实质创新,还与美国守业公司相差很远,所以我还是得不断的要输入,不能老是耗子扛大旗”周鸿祎称,美国人不太讲“独角兽”概念,但是独角兽有一个概念被中国用烂了
智能硬件方面,周鸿祎认为,智能硬件和互联网虽然有很多的结合,事实上我有些做智能硬件的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悖离了硬件的实质。做出一个硬件的产品,把它加上互联网的加值,但是实质还是提供一个物理的设备去给用户发明一个,无论你说的发明幸福感、发明更好的体验还是解决刚需。觉得实际上智能硬件恰恰是因为被这样一种比较浮夸的想法推动着,梦想自己像软件一样进入快速的发展,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用户。然后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互联网模式。所以我觉得很多智能硬件的失败,根本的就是做的没有需求。
周鸿祎认为硬件赚钱其实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三个,一是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二是消费升级。如果最后我都讲“纯屌丝经济”最后大家都不赚钱。最后就会去挤压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当很多公司鼓吹硬件免费的时候,挤压上下游的时候,不能建立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怎么投入新的东西做你事情。三是当产品的功能越来越细分,当消费者越来越有了自己的所谓“消费的品位”光在网上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消费者是缺乏以下决心拍卖做购买的决定。这时候线下一对一的沟通是非常的重要。
周鸿祎总结道,未来很多智能硬件产品,不是简单的放在网上低价就能够销售进来,需要用户去体验、需要用户去判断。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光靠电商是不够的可能依然需要线下的销售。小羿)
以下为周鸿祎演讲以及与张鹏对话实录:
张鹏:大家都知道,每次他出场都会带来一些暴风骤雨。今天他说:想和风细雨。说:可以啊,只要你认得住,没有问题。用非常热烈的掌声欢迎360公司董事长、CEO周鸿祎先生。
周鸿祎:一直觉得极客公园的三观是比较正的所以愿意这一次来吐吐槽。但是这一次不太好,弄的这么大的屏幕。有的公司要变的高大上,首先要有这样的大屏幕。有了这样的大屏幕,一般没有PPT都不好意思上台了对吧?给了做了一个PPT觉得不是风格,就废掉不用。
张鹏:去美国次数也很多,特感兴趣你美国去干什么去了
周鸿祎:其实每年我会利用暑假到美国去一下,因为实话说,从整个“创新”来看,硅谷还是全世界创新最好的地区。中国是人口红利再加上这么多年积累的资源各种原因,确实中国现在最大的市场。也特别是商业模式、营销模式上,国内公司有很多创新。但是讲起一些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实质创新,每年还是愿意到美国去跟一些VC聊一聊,跟一些做人工智能的教授交流了一下,也看了一下美国的守业公司,觉得还是得不断的要输入,不能老是耗子扛大旗”还是要不断的美国去吸收一些东西,也看一看美国现在底都是什么猪在天上飞”
张鹏:接着说说“猪”事儿吧。就是美国,看到哪些在天上飞的猪。
周鸿祎:感觉,美国人不太讲“独角兽”概念。觉得不管什么概念,中国咱们都能把它无限放大。原本讲比较罕见的才叫独角兽,大部分的都长两个角。但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标榜自己是独角兽的时候,这个时候长一个角就不稀罕了现在已经不流行说“独角兽”都知道蝙蝠和走兽和飞禽的故事,对吧?遇见了飞禽,一定要说自己是走兽。遇见走兽了一定要说自己是飞禽。
独角兽有一个概念被中国用烂了很多公司做出了特别酷的事情,特别不一样的事情,所以获得了高估值。注意,估值”其实是结果。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大家不关心这个公司做什么事。有的人他做的事并不酷,但是市场估值弄的很好。极客公园据说估值也到100亿美金了吧?极客公园很快会宣布,已经快到十个独角兽了很多公司已经不去问,包括媒体也不再问这个公司干了什么事,不是比较酷,比较对产业有价值。又变成了一个唯体量、唯规模、唯收入,甚至是唯估值。
这一次我美国去,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谈“独角兽”概念了
张鹏:这个概念好像被抛弃了
智能硬件虽然没有迸发,但在正确的路上
周鸿祎:对智能硬件的事情也是蛮迷惑。因为我原来一直相信IoT万物互联代表着未来,相信这是一个趋势。但是这一两年,应该说智能硬件,包括很多的守业公司,大家做的都不算特别好,都遇到很多困难。所以马上又有很多人出来唱衰IoT万物互联、智能硬件。感觉在什么东西最热的时候,要坚持一种谨慎、要坚持一种冷静。但是大家都唱衰的时候,反而想一想,这是不是又是惯性的思维,叫“以成败论英雄”看一看手机市场的发展,今天手机好像是最热,因为手机都是刚需。举个例子,怎么证明是不是刚需。比方:张鹏同志如果你老婆和手机同时丢了会先找谁?张鹏的答案一定是先找老婆”吗?
张鹏:当然,这是直播。
周鸿祎:关键是都没有手机,怎么找你老婆呢?所以说,手机是刚需。
周鸿祎:认为如果你回顾一下手机的发展,想一想。iPhon之前。iPhon现在差不多将近10年了07年,马上2017年就整整10年了iPhon之前,有一家公司在探索手机市场已经做了大家再往前可以再追溯差不多七八年。如果我拿20年的维度来看,会发现智能手机经过20年的发展,发展到今天才进入到最近这五年才是火的市场。觉得IoT概念,也是最近三四年的时间。所以我反而是觉得,觉得智能硬件,觉得应该说它虽然没有到爆点,但是还是一个正确的路上。
反思智能硬件的路应该怎么走?
但是重要的想比较一下中美互联网市场。其实美国智能硬件公司活的比中国很多智能硬件公司都舒服。就在想,为什么?所以我也做了一些反思。后来我就觉得智能硬件产业被一些包括我内的著名业内大忽悠,只是之一”啊。都给忽悠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反思一下,智能硬件应该怎么走。
觉得智能硬件和互联网虽然有很多的结合,事实上我有些做智能硬件的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悖离了硬件的实质。做出一个硬件的产品,把它加上互联网的加值,但是实质还是提供一个物理的设备去给用户发明一个,无论你说的发明幸福感、发明更好的体验还是解决刚需。真的觉得我卖进去两百万个体重计,就得出每个人每天测体重的时间,最后拿了很多人的体重数据就号称有了大数据,就可以步入健康管理吗?觉得实际上智能硬件恰恰是因为被这样一种比较浮夸的想法推动着,梦想自己像软件一样进入快速的发展,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用户。然后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互联网模式。不是说不可能。有了硬件,比方:手机。因为它自身完全是以手机应用内容为驱动的设备。但是很多其它智能硬件,觉得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觉得很多智能硬件的失败,总结一下,包括我自己也做了不少失败的产品。觉得第一个最重要的觉得根本就是做的没有需求。
真的把电饭煲加一个Wifi芯片把网连上,这就叫“智能电饭锅”跟普通电饭锅就不一样了恨不得大家都觉得把任何东西都连上网,就叫作智能硬件。20年前在微处理器刚流行的时候,有一段什么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都加了一个单片机在里面,然后都美其名曰叫“电脑洗衣机”也并没有真正带来革命性的东西。反过来今天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一些传统的硬件加了一个Wifi跟网络连起来,觉得这不叫产品,不是真正用户实质的刚需。
很多人觉得,很多保守的设备里面加上一个智能的处置器。里面放一个安卓,就觉得这是叫智能硬件了吗?这一次到美国聊一聊,自己思考:不对。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跟面前人工智能的服务结合在一起的东西,才配叫智能硬件,否则你还是一个传统硬件,还是就是能联网,然后加了一个智能的安卓或者Liunx操作系统。
做硬件赚钱是合理的
做出一个硬件还是要给用户发明硬件自身的价值。有一度我自己也稀里糊涂的因为我做“免费软件”出身,很多人把“免费”就过度极端化了大家都知道,从“伟大”谬误”有很多事情是一步之差。现在把这套思路,如果“免费”再用到硬件上,觉得会出问题。原来也鼓吹过硬件免费。当然,还有人在鼓吹硬件免费。这个我就不做评论了但是认为有两个模式是有问题的第一个,硬件自身这个产业价值规律和软件有太多的不一样。各位不知道有多少做过硬件创业公司,当年没做硬件之前做软件。咱们要改个软件太快,但是今天想把硬件重新修改,发现开个模至少三个月。如果哪个地方地震了缺货,把自己上吊,东西也出不来。
做一个软件,比方:软件做不好,没关系。这个软件我就费点人力,大不了没有人下载我就不要了可是做了十万个硬件卖不出去在库里,可能把你原来挣的钱一把就全部给亏出去了所以当我很多做互联网的人,妄图用互联网的规律来领导硬件的时候,会发现它整个的生长速度跟我预想的不一样,用户的积累速度也不一样。今天做一个软件,一夜之间可以积累一百万用户。卖一百万个什么一个小硬件出去,看一看,对于你物流、仓储、供应链,所有营销能力的挑战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包括市场行销。
一旦做智能硬件,东西就是按成本价卖、贴钱卖也不是免费送,也是要用户真金白银的掏钱。人经过这么几十万年的进化,基因会起作用。一旦要掏点钱,脑子里做选择的这一局部跟选择免费就不太一样,定位理论又重新发挥作用了
这个话绝对是对我自己也适用,这也是叫“忠言逆耳,苦口良药。不能够期望硬件像软件一样,最短的时间里面。特别是对于很多守业公司而言,快速的建立巨大的比方:海量是什么概念?怎么得几千万吧?硬件卖几十万、几百万,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了可是这个用户基数,如果做互联网业务,这个基数可以忽略。所以我认为很多公司把硬件本身的体验丢掉之后,然后盲目的觉得我通过硬件特别廉价、特别廉价。甚至说免费,快速的获取用户基数,最后得到大数据、变成互联网服务。自身都觉得这一套逻辑骗一骗VC还可以,自己相信吗?所以这个商业模式,认为它有问题的
举一个例子,您做了一个手环。大家中午活动的数据都记下来了真的就能变成“健康管理”吗?最有意思的就是汽车。因为这一次到美国大家讨论很热的概念,关于“自动驾驶”做一款汽车比做手机的难度至少高3个数量级,这不仅是零件的数目决定的也是由它平安要求的等级高度是不一样的但是辛辛苦苦花了那么多年做出一个汽车,就指望天天坐进车就开始狂播广告。觉得这哪里是做安全?这是做不安全。这种商业模式,有可能我今天又开始保守了至少觉得汽车做的好,还是应该卖钱、还是应该赚钱,而不是说最后我汽车低价出卖,最后通过里面的互联网服务加值。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为什么很多P2P金融都出了问题?因为金融自身风控的要求,这不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所能解决的很多公司在做硬件的时候,觉得可能有点过于依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律给这个公司定商业模式、做设计,可能自己都不相信这种商业故事。自己认为很多智能硬件应该冷静下来,不要因为前面有人唱衰了就放弃。但是也不要特别浮躁、特别膨胀的就觉得我快速的拿到用户、快速的建立大数据的服务。个人觉得还是要给老百姓,给你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免费杀毒当年我做的很爽。但是免费,网上就可以下载,渠道是疏通的用户获取的利息近乎为零,当然无往而不利。未来我认为软件免费仍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硬件卖的越多亏的越多,这个在商业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软件做一个东西的本钱是固定的用户越多,这个公司的本钱是越少,所以是不一样的随着你免费的规模,边沿本钱是继续下降还是上升?这个是不一样的
认为硬件赚钱其实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三个:
1.没有到达一定的用户规模之前,没有建立你互联网商业模式之前。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如果大家都觉得硬件不赚钱,都去奔着干APP就会出现很可笑的一件事,有的公司故意把硬件做的很难使用。比方:做一个水杯。对不起,喝水只前得先拿手机。
2.消费升级。刚才讲的消费升级,也非常认同。也就是说,如果最后我都讲“纯屌丝经济”最后大家都不赚钱。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会去挤压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当很多公司鼓吹硬件免费的时候,挤压上下游的时候,不能建立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怎么投入新的东西做你事情。
今天很多芯片公司非常难受,上游厂商的挤压,导致他做芯片越来越不挣钱。如果整个上下游最后硬件都不赚钱,整个传导下来。再谈什么“中国制造”不最后又成了代工的概念吗?用什么去搞专利呢?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深层的问题。
3.OPPO和VIVO线下做了很多推动的事情,也到店看了一下。后来我发现,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样。当人人都觉得靠着跑分就可以买一部手机,手机明显比他人廉价两千块钱的时候,这时候大家就愿意花钱去购了但是今天,当产品的功能越来越细分,当消费者越来越有了自己的所谓“消费的品位”就是刚才说的对于体验的追求”消费的升级”会发现光在网上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消费者是缺乏以下决心拍卖做购买的决定。这时候线下一对一的沟通是非常的重要。很多人可能本来是想买某个牌子的手机。售货员会告诉他说:应该买OPPO应该买华为。如何如何好。亲自把手机拿在手上这种把玩和打量,可能真的这里起的作用不是互联网认为的说:互联网上放一个“特价销售”就能解决。
回过头来讲,未来很多智能硬件产品,不是简单的放在网上低价就能够销售进来,需要用户去体验、需要用户去判断。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光靠电商是不够的可能依然需要线下的销售。
当年有一类做上游服务的人,梦想大家以后都是宅男宅女,大家都叫外卖。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社交仅仅靠看直播是不行,最终还是得见真人。保守的商业可能不会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最后会被电商摧毁掉。个人觉得,这个不现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产品想进入线下的渠道,想通过线下的这种推广。如果没有留出利润的空间,几乎做不到所以整个硬件免费,会发现他跟原来的商业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说:做硬件免费,通过资本的这种方法,资本上获得更高的回报,然后再拿资本来补贴。但是这不是很多守业公司自己所能学习,可能也没有那个胆量,也没有那个冒险精神。所以我觉得对于很多做硬件公司来讲,包括我对我硬件团队也说:还是应该回归商业的实质,还是应该想怎么把一个硬件围绕着它核心的功能做好,获得用户体验,然后我所谓的AI人工智能的服务,所有的连接云端,所有的智能芯片都是为了让这个硬件的自身功能发挥的更好,而不是最后把它变成一个数据采集器、广告发送器。这样的模式,认为是用户不能接受的
张鹏:觉得有道理。其实我觉得如果总结一下老周刚才说的周总说的几个点。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在于,溢价是有它价值。有了溢价才有资格做更棒的产品,才会有人愿意为你付出价格。所以我追求应该不是一些“虚”东西,哪怕做到一个产品有人愿意为你付出溢价也是不起的事情。
周鸿祎:对于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创客来说,建议是忘掉一些资本的喧嚣,不要太急功近利。今天既然你选择了一条明日之路,就一定不是今日最狂躁的风口,这条路需要时间,需要耐的住寂寞。至于是不是被他人看成独角兽,一点都不重要。如果能够做出很好的硬件,每卖一台硬件有合理的溢价。通过这个溢价支持你团队能够把产品持续的打磨,技术继续的提升。觉得只要给足够的时间,未来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的结合,未必是今天我所设想的这么一种模式。
给人工智能泼一盆凉水
周鸿祎:最后再补充一句。人工智能可能会变成2016年、2017年的O2O哪个公司都在讲“利用深度学习的技术”觉得这个技术能够改造所有的行业。和美国的一些教授聊了聊,深度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说能够发生什么机器意识或者机器自主的这样的东西。比方:图象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能给出大量数据素材。但是自然语言理解的方面,目前为止大家都觉得它会是一个很有利的武器,但是还没有取得在计算机视觉方面那么大的突破。
所以我觉得“深度学习”这个东西,并不能盲目的饲料的场景里面都去用。可能要去做试验。比方:谷歌把波斯顿动力卖掉了做了机器驴、机器骡子、机器狗。问美国一个开源软件的开创人,就问他为什么?就说:那家是基于硬编码的规则在做。把这个机器人的腿长度改变一下,就走不了基本上就得改程序。但是现在有一个团队发现,用“深度学习”方法,等于是让这个机器手臂自动去学着抓鸡蛋。刚开始它根本都抓不着,就乱着。但是一旦能抓着之后,就开始慢慢积累。所以,也演示了很多机器学习的例子。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刚才谈到消费级机器人。原本对这个方向也是充溢了期望,但是这一次去聊一聊,这个方向可能相对失望一些。大家认为近期内机器人在真人意图理解这个方面,觉得还有很大的差异。还有一个,机器人的动作。因为你要能走能抓这个东西如果都能做起来,大家觉得不是短期内在三五年内能够看到迸发的产业。这些科学家还是很有信心,说:认为在十年左右的维度来看,觉得应该是有机会的这也供我很多的守业单位参考。